首页  >  志愿填报 >  院校大全  > 

温馨提示

网页暂不支持该功能,请打开报考大学APP,使用该功能

学校概况

  • 上海
    所在省份
  • 上海市
    所在城市
  • 1907
    创建时间
  • 40652
    学生人数
  • 46
    硕士点
  • 37
    博士点
  • 公办
    办学
  • 62:38
    男女比例
学校电话:021-65982643 学校官网

学校介绍

  同济的100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
  同济的100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100年;
  同济的100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100年。
  
  ——摘自习近平同志在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5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  
显示全部
  同济的100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
  同济的100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100年;
  同济的100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100年。
  
  ——摘自习近平同志在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5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学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拓展学科范畴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专基础、学术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9万余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71人。
  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国内首批标杆“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遥感空间信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国产化智能温室、新能源汽车研发、城市污水处理、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21年的564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2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目前,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10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和临港、张江等研究基地,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7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57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36人,硕士研究生11288人,博士研究生7668人。另有国际学生3160人。拥有专任教师281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9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6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含双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9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2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50人次,“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25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103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批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朝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除特别说明,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1月) 收起

院校分数线

显示全部院校分数线

院校设置

      截止2013年12月,同济大学设有33个学院(系)和二级办学机构。

学院
系所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哲学系
历史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文化产业系
同济大学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
预防医学院
口腔医学院 临床医学一系
临床医学二系
临床医学三系
临床医学四系
临床医学五系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信息学系
生物医药与技术系
分子与细胞生物系

同济大学理学部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系
化学系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
工商管理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经济与金融系
会计系
公共管理系
同济大学法学院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系
国际政治系
社会学系
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
城市规划系
景观系

同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系
桥梁工程系
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水利工程系
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
机械设计与理论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暖通空调及燃气研究所
热能工程研究所
制冷与热工程研究所
工业工程教研室
专业基础教学部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
CIMS中心
CAD中心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系
环境工程系
市政工程系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泥基材料研究所
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金属基材料研究所
建筑材料研究所
环境材料研究所
材料化学研究所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运输管理工程系
交通工程系
交通信息工程系
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德语系
日语系
留德预备部
联邦德国研究所
公共英语教学部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机车车辆研究所 制动技术研究所
轮轨关系研究所 电力牵引控制研究所
动车技术与装备研究所

专业特色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
学科代码
一级
学科名称
二级
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 0813 建筑学(含4个二级) 081301 建筑历史与理论
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81303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04 建筑技术科学
0814 土木工程(含6个二级) 081401 岩土工程
081402 结构工程
081403 市政工程
081404 供热、供燃料、通风及空调工程
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0823 交通运输工程(含4个二级) 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二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7个

070704 海洋地质


080104 工程力学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502 材料学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083002 环境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3个

070101 基础数学


070205 凝聚态物理


080204 车辆工程

密码登录

手机短信登录

手机号码
密码
30天自动登录
登录

加入报考大学

助你考得好,更能报得好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设置6~18位密码
我已阅读并接受 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注册

报考大学已全面升级,将提供更全面的院校信息与志愿填报服务,请先完善个人信息。

立即完善个人信息

欢迎进入报考大学

请选择你的考区所在地

开始使用报考大学
tel

全国咨询电话

400-100-0233

售前客服QQ 售后客服QQ
微信公众号
wx
扫一扫,最新报考资讯
微信公众号
app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拖动左边滑块完成上方拼图